我剛開始認真研究攝影的時候,和我們一個麻醉醫師聊天。 他甚麼不說,偏和我一直說光圈要小才好。 光圈小(比如 f=22),越像針孔,曝光時間長,影像比較不受鏡頭品質的影響。 如果光圈很大(比如 f= 1.4),光線經過這麼大的區域,要在小小的影片上形成清楚的影像,鏡頭的品質就很重要。 我邊聽,當然只有邊讚嘆的份,因為我知道的真的很少。
所以上一篇post,第一張照片,f=22。 效果真好,風景真漂亮。
第二張我不想拍成背光的剪影, 所以也做了調整。 我上次不是誤點了散瞳劑嗎? 那時,白色的東西對我的眼睛異常耀眼刺目。 非得要瞇起眼睛不可。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平常我們的眼睛時時調節,光亮和黑暗的部份都可以看。 然而在人為的情況下(比如用照相機,或者眼睛有問題),太白和太黑的可能導致的影響,就會大得出乎我們的意外,使得事後看到拍出來的成果與我們當時眼見的差很多。
要用傻瓜相機照相,當然也可以得到第二張這樣的結果。 你要先知道,當照相機看到畫面整片太亮,如果你用它的自動功能,你得到的測光結果,會被那片強光給影響,照相機發現光太強了,因而允許進來的光線會少,以免拍起來一片白, 但這是照相機機械式的想法。 偏偏我們要的是強光之下,淡淡的,暗暗的物體的成相,那是我們眼睛看沒問題,照相機拍起來有問題的東西。
所以首先,你如果想要把背光的部份照清楚,你要強迫相機進來更多的光線。
也就是,不能按照太光亮的部份去曝光。 不然,光亮的地方剛好,背光的地方就不足,成為漆黑一片的剪影。
要強迫照相機接收更多的光線有幾個辦法。 我的單眼相機自動感應軟片的ISO值。於是我雖然用ISO400的軟片,卻改設定成ISO200,讓相機以為我用了感光度比較低的軟片。因而相機會自動增加曝光時間(當我使用光圈先決的模式時)。
還有可以在全手動的情況下,得知測光值之後,增加曝光的時間,或者加大快門。
傻瓜相機可以增加EV值,比如1.5到2,應該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讓光線進來更多,讓暗處的細節也能呈現。 相反的,如果你要照大範圍暗處裡的淺白色物體,你就要調低EV一點,這樣白色的物體不會太白,其表面的細節也才能呈現。 如果你距離被攝對象近一點,還可以用閃光燈。
另外我發現,傻瓜相機的白平衡很多人從來不調。 其實因時因地,拿出相機對準純白色物體做白平衡,可以使得拍照的彩色正確。 我對照像還不太熟,但我猜想,懂得調整EV和白平衡,應該可以打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了。 :P
這張照片,舉個例子,看得出是甚麼問題嗎?
是的,Snow說對了。 由於背景過暗(相對的),相機進光多使得我們要看的白花整個變得太白,白花過度曝光了。 如果將曝光的量減少,就會達成如下的效果,花朵的細節就出現了。 (上圖是原始檔,下圖是用Apple的iPhoto調整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