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13, 2005

聖誕節快到了

聖誕節是分享的季節。

賀年卡寫了嗎? 禮物買了沒?

年底前預備的奉獻出去了嗎? 可以給教會,家扶,世界展望會和聯合勸募中心。
當然還有我們知道的,困苦的人。

願我們的奉獻,始終出於愛心。

星期四, 12月 08, 2005

星期三, 12月 07, 2005

visiting patient.jpg


圖片(22).jpg
Originally uploaded by hbrk55.
This evening the physicians' fellowship visited my patient. A booklet was used to tell her who is Jesus and how to let Jesus enter her heart.

People are chosen by, not choose, God and to be His believers. It's a secret but, when you see people pray the first time, it's so easy.

Praise the Lord!

星期日, 12月 04, 2005

值班得造就

這兩天值班,好奇怪,門前冷落車馬稀,遠近皆平安。 為了去投票而增加的交通沒有出現更多的車禍,選完之後台灣人民的理性自制,也達到史上最高的境界,完全沒有滋事暴動。

肯定是上帝聽了我的禱告,讓本小城平安,圍繞小城的縣市也都平安,於是我也過了一個很美的安息日。 我今天一早竟然可以去做早堂禮拜,還可以在第二堂的時間陪孩子上主日學。

回到醫院有夠無聊,把哈農庫特-巴哈之聖夜禮讚 DVD看了兩遍。我好喜歡當中的Cantata BWV 147, 心,口,行為與生命。

好無聊,本想把駭客任務再看一遍,可是實在是沒多久之前才看過,算了。

我想到被我塵封好一陣子,在福音書房買的教會歷史的DVD。 由Good TV 出版的,門徒造就系列---延伸造就。名字是教會歷史,總共有五張DVD,九小時的電視節目。主講者是蔡麗貞博士


這種題目很硬吧? 不知道我當時買時怎麼想的。 我今天開始看非常驚訝,因為很好看。 講教會歷史,內容可以牽涉很廣。結果,我今天看了四個小時,兩片,講的題目是:

信仰規範的制定
主教制與傳統
三位一體(上)
三位一體(下)
基督論(上)
基督論(下)
救恩論(上)
救恩論(下)

把我很多觀念都糾正了。基督教核心理論,用神學的觀點又認真學習了一次。比如說,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三位一體的奧妙,救恩與信心的被動性。 發覺我之前信得迷迷糊糊呢! 收穫好大,值班閒閒,又得造就,想必是一個預定的安排,感謝主。

星期五, 12月 02, 2005

hbrk55的異想世界


我就知道我的回答很白濫! >_<

真的不曉得實驗室搬家到底有多麻煩,大不了,原來的房子保留,去新地方再短期租一個房子,反正待不久,花不了非常多錢。

這種回答沒意思,讓我們直接了當一些吧。

懷裡揣一支點三八的 piston,踢開老板的大門,在老板令人厭煩的嘴臉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說,

給我博士學位不? Yes or No?

老板看著俠客放在大衣裡的右手,嚇得縮在椅子上,突然覺得尿急。

please don...

Yes or No!

OK! OK! Of course I will...

When and what you should do?

Alright, alright... next month...

Next month? That will be earlier than I thought.

老板終於坐回椅子上,她們的照片好在不會明天登在報紙頭條。

This blog is cool!

酒窩老師與特教班的blog那裡發現這個blog:

Rachel's blog
看看這篇: 獨身生活

寫得真好,很有涵養,又很認真寫,文章的起承轉合很有條理,思緒脈絡分明,適合慢讀。

講到閱讀的樂趣,我認為一個作者應該有能力引導讀者尋幽探境。 文章該短的要簡短,該長的不能省事省字,在文章末了送給讀者一朵花,或者狠心給讀者一鎚,都是美好的閱讀經驗。這個blog在這方面表現得很好,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很高,題材也沒有無病呻吟。

我喜歡這類的blog,大家如果有這類的blog,麻煩多多推薦給我,我也會推薦給大家。 五十萬人次的那種blog就不必了。

To someone who might concern

本來想寫在人家的comment裡面,又擔心自己給人無聊的印象,不如放這裡吧! 我沒說要給誰。


哭泣的根源來自恐懼,恐懼的根源來自對前途的不確定性。

有個辦法是將最壞最壞的情況想出來,使你能確定不會有更壞的情況。如果你最壞的情況都能承擔,心也就能安定下來。

論文不管寫得出寫不出,都沒有最壞的情況。

你不想搬家,又怕搬家會不能畢業。 似乎不能畢業是最差的情況。 不能畢業最差的下場是什麼呢? 拿不到博士學位。

拿不到博士學位最差的下場是什麼呢? 街頭討飯嗎? 不會吧? 被朋友同學取笑? 不會吧? 父母親不原諒? 不會吧? 認識你的大家都站在你這邊。

在異鄉多年,就為了拿個博士學位,將來也好回國找個好工作,或者在美國有個好發展。缺了一個學位當然有點可惜,卻不是世界末日。 在台灣博士也沒什麼好混的,在美國你有文章,有數據,有研究能力,應該不會有找不到工作的煩惱。

身而為人,不只一條路可以走,實際上路很寬廣的。我相信你一定會有個很好的出路,至少一定會有出路。這出路不一定比拿到博士學位畢業更差。


星期三, 11月 30, 2005

麻醉的角色

上週我開了一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很順利。手術隔天病人的引流管只有二十西西,表示這個手術只有這麼一點出血。

但是病人看起來不對,眼睛閉著,哀哀叫痛,還有點喘。血壓低,只有七十/五十,血氧的飽和度也低,常常只有九十附近。 聽起來呼吸音並不乾淨,我想起昨天開完刀,在催醒病人的時候,病人吐了,麻醉醫師說,病人NPO夠嗎? 我邊寫病歷邊說病人前一天晚上就開始禁食了。

這樣子,我懷疑會不會是吸入性肺炎。病人把自己的嘔吐物吸入自己的肺部,引發肺炎。 以前麻哥跟我們說,死亡率百分之五十!不管是不是如此,快八十歲的老太太了,我們的動作得快一點。

我立刻排了胸部X光片和動脈血分析。兩側肺門位置比較白,右側尤其明顯。

我會診了胸腔內科,他是我當年當intern時帶我的R,經驗很豐富了。他說,應該是pulmonary congestion,應該請心臟內科看。

我打電話給麻醉醫師,問問他的意見,他說他不知道那個病人催醒的時候吐了,因為他已經下班,他將這個病人當時交給另一個醫師處理,所以,...意思是我不應該找他了,也許我該找那位幫忙催醒的麻醉醫師。

我回頭找心臟內科,先做了cardiac enzyme和EKG等會診,其實看起來都還正常。 心臟科也覺得心臟應該還好,至少沒有心肌梗塞,他懷疑是感染。 感染?開刀才一個晚上,沒發燒?

隔天心臟科幫病人做了心臟超音波,看到了肺高壓,所以有兩個可能,其一是病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其次是肺栓塞。 所以,給一些支氣管擴張劑,給點低分子量heparin。不錯,家屬說來患者咳了很多痰,像是果凍一樣的黏稠,之後,就好了。

要知道我的結論嗎?
1. 人家說骨科醫師沒學問,這點大概是真的。看我就知道了。

2. 人家說如果同時會診心臟科和胸腔內科,他們一定會說是另一科的問題。 這點在此也印證了。

3. 麻醉科在這樣的病人處理,應該要更積極,更負責任才好。說要麻醉全人照護,因為人力的關係不能全面施行,但是骨科醫師已經告急了,至少應該來看看。

星期二, 11月 29, 2005

推薦一本書 --- 培養高EQ小孩

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常常在想,等我長大了,一定不要像大人一樣,都不了解小孩子心裡想什麼,常常誤會小孩子。

等到自己當了大人,開始管教小孩子,我發現真的很難。當然有很簡單的方法,也有很難的方法。我近來看這本書:培養高EQ小孩,我覺得很實用。

按書名你會以為教導你如何培養小孩,其實內容卻是如何把自己,身為父母親的人EQ變高。所以英文書名是 Rules for Parents。 我有三個孩子,回首過去,才知道自己對管教一事,懂得太少,缺乏耐心和信心。

我們當過小孩,不表示我們懂小孩。 我們照著自己的心意去擺佈小孩,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如果別人可以在家中不體罰,帶出很好的孩子,我們要不要學著點呢? 還是我們國家社會要有體罰的傳統繼續下去?

打小孩真的最快的方法,但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別的方法讓小孩聽話。希望大家都能虛心學習。

星期一, 11月 28, 2005

能不能不抽煙?

我是個五歲的孩子,大概三十五年前,看到別人抽煙,很好奇,也想試試。

撿起別人丟在地上的煙屁股,努力地吹, 以為那些白煙是吹出來的。這樣的動作消磨了一小段時間,滿足一點點好奇心,卻給我帶來一場災難。

會抽煙的父親看到自己孩子嘗試抽煙,不由分說抓起皮帶狠狠毒打了我一頓。小孩子的腦海裡,留下了被打時候看到的,門口小孩子們好奇張望的情景。

從此我對香煙有一種說不出的厭惡感,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看到別人抽煙,不能理解,不能原諒,也許心裡就想把他捏死。即便如此,我還是跟抽煙的父親在一起這麼多年,他不再動手打過我。

三數年前回家和他喝酒吃飯,談起這件事情,他只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非得給個深刻的印象不可。那時氣氛真好,為了證明我獨立,我跟他抽了大和解的香煙,好像我五歲立刻變成三十五歲。

我好像一個哈比人,被人欺負過,傷痕累累,現在卻有男人的力量和體罰的權利。 看到我的孩子也要五歲了,有很多嘗試錯誤的動作。他是這麼可愛,我掙扎著,真的要在必要時候給一個深刻的教訓嗎?

生命裡有一個不教而殺的事件,要引用太容易,不引用反而要費盡終生的力氣。 希望大家都不要體罰孩子,不然子女長大了,內心裡的孩子還是在角落裡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