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07, 2006

書評:無效的醫療—— 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

我本身是骨科醫師,我覺得無效的醫療—— 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這本書是很好的書,很值得大眾參考。

無論在哪一個世代,都有無效的醫療。 遠古時的巫師,中世紀的放血治療,現代呢? 比較少嗎? 錯!更多!

醫療很耗費資源,因此,也要考慮效益。偏偏我們週遭,有太多的醫療行為,不能帶給民眾效益,有些甚至有害。比如書中所說的,舉女性作乳房攝影為例,未做篩檢的婦女,一千名有八位死於乳癌,做了篩檢的,一千名有六位。所以檢查帶來的效果,是降低千分之二死亡率。但是在德國卻因此每年有十萬個乳房手術事後證明是不必要做的。得到的很少,失去的很多,由此可見一斑。

男性攝護腺癌用PSA篩檢也是類似的情況。這一點,即使在醫界當中,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這書中的立論,都有列出科學期刊為佐證,所以雖不能說就是定論,仍可說是有證據力的。 只是這些說法,一定干犯了藥商,醫界,健康事業的利益,必然遭致他們的批評。

這書最大的缺點是翻譯得太差。 書中骨科都翻譯為整形外科,我一度猜想這名不見經傳的譯者李中文先生,是不是照著日文版翻譯。後來在這裡才看到他是念德文的,也許他的德中字典是從德日字典來的。

還有很多名詞翻譯錯得離譜,比如人工關節翻譯為義肢,腰椎翻譯為尾骨,都會誤導一般民眾。 這點出版社也難辭其咎,並未找醫界人來審閱校正,使得這本書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否則,這本書實在是應該大力推廣,讓普羅大眾不要迷失在某些誇大不實的現代「醫學」裡。

7 則留言:

Paul 提到...

這本書,如果只看到一個面像,怕只怕會加深民眾對醫界的誤會。

Erwin L. 提到...

這讓我想到上上個月的Scientific American有提到CSI effect。因為CSI系列影集受到觀眾的喜愛,讓一些很冷門的刑案現場採證技術變得耳熟能詳,檢察官也不必再為他們提供的證物或證據多做說明陪審團就知道那是什麼。但另一方面陪審團也常只知道有這些技術卻不明白使用的時機,而做出一些無謂的要求,像是被告都已經認罪有殺人了陪審團還在質疑為什麼沒對被告和現場的血跡做DNA比對之類的。

匿名 提到...

有一本"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如何?

gush 提到...

不知道弟兄對於這本書中腰內的力刃,那章的看法如何?

稍微翻了一下,這章的前後兩單元都引起我的注意,當然也對於所謂的整形外科以及骨科的誤翻,也注意到了。只是有些許的看法,就經驗法則來看究竟是否該相信,例如:其中有項調查指出,假若要你選擇你有椎間盤突出的症狀時,你是否願意接受開刀治療?與會的腦神經外科醫師都拒絕。我想這需要在商榷,不知道弟兄對於腰內的力刃這單元的看法為何?

匿名 提到...

剛好我的大學同學,正好也是骨科醫師,和我感情好得不得了的,最近去做了椎間盤切除手術。

只有疼痛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才知道嚴重性,這是人類的通病。 在醫學會上做調查,沒有病痛的醫師,當然不知道痛帶來的苦。 等到有天自己遇到了,那個答案才是公允的。

我的大學同學本來很胖,為了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他減肥,養生,整個人變得清瘦,結果四五年之後,還是接受了開刀治療。(其實他應該來找我開刀,我開得很好呢!)

你要問我如果椎間盤突出接不接受手術治療,我一定跟你說再看看。 這樣的反應,就像醫師在門診遇到病人,建議開刀時常常遇到的第一個反應。

第一個反應就是拒絕,人不都是醬子嗎?

匿名 提到...

我也是一位椎間盤突出的病患,相反的是,醫生建議我還沒有嚴重到要急著開刀,但是不知是我的症狀很奇特還是他專業的判斷真的不用,我時再是時好時壞,痛起來不但左腳延伸下去抽痛,整個下背和骨盆也酸麻!因此我很想要求要開刀!請問這樣是合適的嗎??

hbrk55 提到...

曾有一個讀者四處求醫,對建議她保守治療的醫師不能接受,快快接受了手術治療,手術後就後悔了。

我的意見是如果兩三個月積極的保守治療無效,仍有對生活及工作顯著的影響或是疼痛太厲害,應該考慮手術治療。

當然,病史,症狀和理學檢查必須相符,醫師才能安心為你建議手術,你也才能有比較確定的手術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