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09, 2006

大騙局

大多家庭都希望家裡的孩子念大學才有出息,教育部順水推舟,廣設大學,結果現在錄取率超過七成,和我那個時代相反。

大學生一多,要出人頭地只好念研究所。 學校多了,過幾年錄取率要超過百分百。 為增加學校的設備利用率,鼓勵已經出社會的人再回頭去進修。

每個人都在唸書,但是做的事情並沒有因此高深,待遇也不會提高,只是位子做得穩一點。 過幾年說不定自己又落伍,必須重回學校。 所以我們的社會拉著好多人在學校裡面,該出來發揮生產力的,還在延畢。 該結婚生小孩的,不敢,更別說早結婚或者多幾個孩子。

因為教育方向的錯誤,人力錯置。 很多工作沒有人做,偏偏很多人的專長都一樣。 企業界對大學畢業生也不再尊重,因為大家都是大學畢業。

我真的覺得要大家進學校去唸書,是場大騙局。 或者,是我們大家心智都迷惑了。

我心目中理想的是德國和瑞士的技術職能教育。 該做事的把事情作好,做到確實;該出點子的想對方向,為大家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有人唸書,有人做工。

無論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人專門唸書做研究,也有人轉而從事應用的工作。 應用知不足了,再去進修一個特別的題目,而不是再去取一個學位。 醫師也一樣,有人開刀,有人做研究。 不要以為做教授的,做研究的就比較高級,比較上等,可以評比別人!

今天看到一篇報導,深得我心,附錄在此:


專家:破除資優班迷思 須解決根本問題

【中央社 】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二日電)上個月中部四縣市舉辦國中資優班聯招,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台灣扭曲的資優教育議題。多名學者、專家今天上午在一場座談會中表示,要破除資優班迷思,扭轉已過度傾斜的資優教育現況,唯有從根本做起,由政府、教育界以及家長共同努力。

「教改(新聞、網站)總體檢」論壇今天上午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舉行,以「為什麼非上資優班不可」為主題,邀請學者、教育界與家長團體代表,談台灣的中小學教育品質。

參與座談的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說,歐美先進國家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著重技能、證照制度,一般民眾高中畢業後就能進入職場,就算不念大學也能賺錢,並擁有社會地位;台灣人卻把大學當作「起點」,大學(大專)學歷是就職的基本需求,許多大學畢業生為追求更高的社經地位,只能一直往上讀,卻造成「過度教育」(over education)問題。

林金源說,台灣推動教改,很多技職學校紛紛升格成為大學,只為滿足民眾擁有大學文憑的需求,事實上,美國許多名校,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從來不會想升格為大學,卻擁有全世界一流的教學品質,可見學院、技職體系並非沒有優秀的教學品質。

台北縣漁光國小校長郭雄軍指出,企業界都在談論「藍海策略」,教育界也應思考扭轉廝殺、選手制的「紅海知識」,轉由「藍海知識」出發;教育正如一片浩瀚海洋,藍海知識是互動、偏重體驗的,並不是像企業界競爭的割喉戰,只能採取淘汰制度。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做結論指出,台灣的教改已過度扭曲,往資優教育的方向一面倒,要改變現況,必須徹底檢討不適任教師的問題,也不應一味裁併小班小校,建立新的教育機制已是當務之急。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也說,家長是教育的合夥人,改變教育現況,除了政府、學界、教育界需要努力之外,家長也應一起努力,不要再用分數評量孩子的成就。950612

5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Can't agree with you anymore....-_-|

gush 提到...

教育是百年大紀!教改也推動了好幾年!雖然是如此但我總覺得台灣的教育出了一些問題!

十年前所謂的資優班設立沒有那樣的普遍,我很慶幸我僥倖的渡過那時求學的路途,雖然沒有資優班的廣設但是也經歷了所謂許多私立學校入學考的磨練。但這些究竟為了什麼?現今想想還不是要符合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期待!

現今看到一些比我還小的年輕學子為了入取資優班的門檻而擠破了頭,然而,年紀那麼小就要受到如此的歷練,每週的假日就是往中學考試,學校為了增加學生就增設了許多的資優班,語文資優班、數理資優班、美術資優班、管樂資優班、電腦資訊資優班等台灣的資優學生真的有那麼多嗎?進入那些班級的人真的符合特殊教育的資格嗎?難道那些學生不是家人用錢“砸”出來的結果嗎?

會出現上述的問題,我想還是來自於家長的過度期待!

在台灣現今普遍的現象正是
有許多專業的技術卻沒有文憑,對不起,因為某種專業考量我們無法入取你!
有高級的文憑卻沒有專業的技術,好高興,你被入取!

台灣的社會真現實,高級文憑算什麼,只會讀書不會運用,何不是就是大家所說的“書呆子”!然而會活用卻沒有文憑的人,就是成為被這個社會遺棄的孤兒!

匿名 提到...

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了許多歐洲同事

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大學學歷
高中或高職畢業後
有些人選擇行萬里路 背包一扛周遊列國去
沒錢了 留在當地端盤子 做短期工作養活自己
所謂國際觀 所謂走出自己的路
其實是我所見過的台灣孩子極度缺乏的
含著銀湯匙出生的又是另一回事了

有些人 也許到了多年以後才領悟到有進修的必要 三十歲在大學裏修學位的比比皆是

好幾個德國同事如此 愛爾蘭同事如此
他們很 proud 自己的選擇
也從來不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我想那樣的觀念是比較正確的

hbrk55 提到...

漂鳥精神,的確令人羨慕他們有這樣的環境。

在台灣家長設想得太多,年輕人也沒有這樣的風氣。

匿名 提到...

好久沒來了,這裡變得很不一樣的光景,不過還是發現我很關心的議題--教育。我不是父母,但我很能體會父母的焦慮。最近公司招募新人的過程中,更能感受到我們教育出來的新人類是有多麼的異於我們的期待。但整體的問題出在那?我覺得是因為社會的價值觀左右了我們的教育政策,沒有父母願意將來讓他的子女從事藍領階級的工作,所以技職教育被忽視甚至被排斥。還有我們台灣真的超沒創意,在我們心裡好像除了office的工作就不是好工作,真是錯錯錯而且大錯特錯。知道嗎?在德國黑森林製造咕咕鐘的工人月薪比我們台灣大學教授薪水還高,因為他的一技之長無可取代。在台灣我們的教育很輕忽專業技術的培訓,養了一堆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怪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