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開刀房門口看到這一張告示,火星人來了嗎?
專家:破除資優班迷思 須解決根本問題
【中央社 】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二日電)上個月中部四縣市舉辦國中資優班聯招,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台灣扭曲的資優教育議題。多名學者、專家今天上午在一場座談會中表示,要破除資優班迷思,扭轉已過度傾斜的資優教育現況,唯有從根本做起,由政府、教育界以及家長共同努力。
「教改(新聞、網站)總體檢」論壇今天上午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舉行,以「為什麼非上資優班不可」為主題,邀請學者、教育界與家長團體代表,談台灣的中小學教育品質。
參與座談的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說,歐美先進國家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著重技能、證照制度,一般民眾高中畢業後就能進入職場,就算不念大學也能賺錢,並擁有社會地位;台灣人卻把大學當作「起點」,大學(大專)學歷是就職的基本需求,許多大學畢業生為追求更高的社經地位,只能一直往上讀,卻造成「過度教育」(over education)問題。
林金源說,台灣推動教改,很多技職學校紛紛升格成為大學,只為滿足民眾擁有大學文憑的需求,事實上,美國許多名校,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從來不會想升格為大學,卻擁有全世界一流的教學品質,可見學院、技職體系並非沒有優秀的教學品質。
台北縣漁光國小校長郭雄軍指出,企業界都在談論「藍海策略」,教育界也應思考扭轉廝殺、選手制的「紅海知識」,轉由「藍海知識」出發;教育正如一片浩瀚海洋,藍海知識是互動、偏重體驗的,並不是像企業界競爭的割喉戰,只能採取淘汰制度。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做結論指出,台灣的教改已過度扭曲,往資優教育的方向一面倒,要改變現況,必須徹底檢討不適任教師的問題,也不應一味裁併小班小校,建立新的教育機制已是當務之急。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也說,家長是教育的合夥人,改變教育現況,除了政府、學界、教育界需要努力之外,家長也應一起努力,不要再用分數評量孩子的成就。950612
中國時報 E8/文化藝術 2006/06/08
琦君之夫李唐基:回溫州安葬骨灰
【陳希林/台北報導】
兩人結婚半個多世紀以來,琦君的丈夫李唐基昨天中午從醫院回到家裡,首度面對空洞洞的感覺,看不到女主人。
「我們結婚50多年了,」他緩緩地說:「2001年我們慶祝過50周年,我們兩個人生活分開的時間不太多。我現在當然很難適應。」
「我們年紀都大了,」李唐基的音調變低了:「這次她(琦君)住院以前,有些事情我們都聊了。我們身後的事情,都想過了。」琦君 的骨灰,將運回琦君溫州的老家,「琦君文學館」現址安放。
李唐基大學畢業以後,看到報紙上刊登招商局招募職員的廣告,就去應徵了。獲得錄取後被派來台灣,展開一個單身公務員的日子。
有天他看報紙,讀到琦君的文章。「我也是喜愛文藝的人,」他說。所以他寫了一篇讀者投書,沒想到從此認識大他四歲的琦君。兩人婚後有一個兒子,目前住在紐約市法拉盛。
「我們總是在一起,」李唐基說。「不管她在中央大學教『現代文學』,或者回家寫稿子。我是一個好讀者,我們會談她寫的文章。」兩人無論是聊天的內容,結交的朋友,都與文學創作有關。
李唐基後來任職陽明海運,派赴美國就職,與琦君兩人居住在紐澤西。旅美20年,琦君持續寫作,照顧孩子,也不斷嘗試與大陸的家人 聯絡。她還與國內的文壇密切保持聯繫,「我手上她寫來的信,」作家蔡文甫估計:「就有5百多封。」
公元2千年,琦君在溫州的老家迭經改建,最後留下一幢舊式洋樓,經當地政府整修後設立成為「琦君研究中心」。許多文物、書籍,都由李唐基與琦君提供。
「台灣是我們的第二故鄉,」他說:「但是落葉歸根,琦君要回到溫州,要回到她的老家。她的父母也都葬在那邊,她回去也是家人團聚了。」
至於李唐基自己,面對愛妻離世的忙亂以及心中的傷痛,「很難適應!」他說。琦君凌晨去世後,他只有中午回家休息一下,其餘時間都在醫院、殯儀館安排相關事務。「從以前到現在,」他感慨地說:「用流行的話來講,就是要看得開,不會陷在一種思維裡面。」
他還有重要的事情待完成。「我們從美國搬回台灣來的東西,兩年多來一直沒有好好整理,」他說:「她(琦君)走了之後,我在這兩、三年內要整理這些東西,有價值的就送給『琦君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