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醫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醫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日, 12月 10, 2006

blog滿兩週年

常來這裡的讀者也許會納悶,為什麼我的文章多半不是脊椎醫療相關的內容,甚至有些連心事都說不上。 我自己的答案是我的執業心事往往太沈重,說了不見得為人所能理解,對自己也沒有幫助。但是最近我的blog滿兩週年了,也許應該在這個特別的時候記上特別的一筆,足證骨外科執業之難行。

去年有一個年輕人來找我,他有遠端橈骨的骨折,外地受傷,在其他醫院已經打好石膏,回來本地醫院複診。 後續的追蹤治療當中,我認為骨折雖然變形增加,但是還可以接受。 不料病人到其他醫院,卻說要開刀治療,不開刀不行。

病人在那裡開了刀,回頭向我們醫院要求損害賠償,因為我耽誤了他治療的時間,雖然他終究開了刀,但是他失去了幾個月的工作能力,這部份要我們醫院負責。 顯然病人背後有高人指點,不要我們的探視和解釋,只要金錢。 後來醫院就用小小的金錢擺平了這件事。

醫院評鑑之後,院方回頭再跟我開會討論攤還的比例。 開會的時候我強調就是有些醫師超級愛開刀,開刀的效果也沒有比保守治療好。 無奈醫院並不接受我的說法,認為我應該在當時將開刀及保守治療的優缺點兩面並呈,供病人選擇。 所以我心裡看到病人的影像所得到的第一個判斷,不必開刀,佐以我豐富的臨床經驗,並不足以在未來病人回頭投訴我的時候,證明我是正義的。

所以我必須出錢分攤賠償,這令我感到難過。

令我難過之餘,我必須要採取新的做法,防禦性的醫療。 每一個病人我現在看到的,只要有一點點可能需要開刀的,我就必須說到手術治療這個字眼。 還要謙卑再謙卑,不能替病人決定。 也許可以參看這篇:



From Medscape General Medicine
Webcast Video Editorials
The Functioning Brains of Us Physicians Should Be "Guidance Systems," Not "Books of Knowledge"
Posted 12/08/2006
F. Hampton Roy, MD

"We are a guidance system, not a book of knowledge," Dr. Lawrence Weed wrote in 1968.[1,2] Then, as now, medical information was expanding exponentially. Each of us physicians needs information sources for an accurate, complet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for specific diseases.

As physicians, we do not need to carry information about lab tests, medications, or dosages in our heads. We need a reliable ready source of information to consult, and we need to be in charge of providing the patient with excellent quality of care by being a guidance system.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recertification, specific information is usually requested. I classify that as "book of knowledge" information, but a more relevant avenue would be to test the thought-planning process, which is the "guidance system.[3]"

In today's world of readily available information, we are at times assisted by the patient.[4,5] It is not uncommon, once a diagnosis has been made, for the patient to present to us reams of paper that include information about diagnostic tests, disease manifestations, medications,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and alternative treatments. Since we are now "partners" with the patient in term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 need to honor the patient's book of knowledge and provide our best guidance system. This can only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care to the patient.[6]

With bette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the patient and the doctor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processes, I feel medical care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mostly as our guidance systems improve.

That's my opinion. I'm Dr. Hampton Roy, a practicing ophthalmologist in Little Rock, Arkansas, and a member of the eMedicine Editorial Board.


那天有個廠商來聊天,我忍不住吐苦水。 他聽完還知道我這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竟然安慰我這只是個小case,他所認識的醫師,比這種情況嚴重的很多,要我不要煩惱了。

偏偏我以為,我這麼謹慎小心,始終以病人利益為出發點,怎麼可能發生呢? 對照之下,每個說可能要開刀之後,我的刀數變多了。 我不能裡解這究竟是對我人生的諷刺,是現實的揭露,還是我真正做到了更符合這個社會價值觀的要求呢?

星期日, 11月 05, 2006

你,為什麼這麼殘忍?

以下這篇,有血腥,暴力,鬼神,還有無盡的傷感。 正在傷春悲秋的人,請不要看。

有天下午,門診還沒看完,開刀房的同事打電話給我。 我聽到他緩慢認真說話的語調,就拿出最大的注意力聽他說,把看診的病人完全擱在一邊。原來他問我,拿不能幫他做個脊椎骨切片檢查。

位置相當高,在幾乎靠近頸椎的地方,那也意味著非常具有危險性。 我說,我們的設備和技術,可以做得到。 但是為什麼呢?

他說,他檢查發現得到惡性腫瘤,連PET CT都做了。 為要確定脊椎有沒有病灶,想和我商量是不是可以幫他做這個檢查? 他也知道我不能相信,所以他說過去一年身體狀況很多,體重減輕,抵抗力降低,其實都是跡象。

我看完門診,將他的片子全部看過,和他討論。 我還問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確定,會不會是PET CT搞錯了? 我不敢相信這事情會發生在他身上,表現得比他還要拒絕相信。 然而種種檢查的結果,令人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後來我又接到他的電話,不必作切片了,因為做不做都是一樣,對於治療的方式沒有影響。唉!

我後來回家做了一個夢,一個蒼白像是麵粉袋做的小孩子,四處跑跳遊玩,忽然遇見一個殺手。這殺手的舉止,即便在夢中只看到他的背影也知道,和他手上的槍一樣,都是冷酷無情的。 小孩一抬頭見到這個來意不善的持槍人,立刻拔腿就跑,想要逃過追殺。

很不幸地,小孩子還是被堵到了牆角,跪在地上哀求這個沒有血性的人大發慈悲放過他。 但是那把槍還是舉起來,像是早就下定十足的決心,我心裡大聲的吶喊,不要啊! 可是:

蹦蹦蹦蹦蹦蹦蹦蹦......

小孩子的身上落滿彈痕,像是蜂窩一般。 他拼命喘著最後一口氣:

你,為什麼這麼殘忍?

他的眼神迷離恍惚,進入彌留的狀態,失神的眼睛望著天空,口中喃喃自語,我只聽清楚一個名字,但以理 ...。 他雖然嘴唇還掀動著,眼睛卻慢慢閉上。最後,出現一個笑容在他的臉上。

星期二, 8月 01, 2006

打工



這個假日,輪我值CPR班。 這個班,顧名思義,只負責急救病人時,第一個趕到。 不能排手術來開,不能管病房和急診的事情,所以常常閒著沒事。

雖然沒事情,還是要堅守崗位,留在醫院裡。值班費用和平常值班一模一樣。 沒事做可以拿錢,有比這個更輕鬆的工作嗎? 大概只有按電梯可以比。

看了兩片DVD,所有能看得blog都看過,沒事,好難過。也許必須到大樓外面散散步,以免全身生鏽。

經過醫院的火車站,不經意看到綠化的草坪,雜草叢生。 我心想:與其散步運動,不如把這裡的草拔一拔。 來我門診的老先生老太太,很多病人的活動就是每天在田裡除草。我做得會比他們差嗎?

不服輸,而且轉換我工作的趣味心態讓我立刻蹲下來拔草,我猜幾分鐘之內工作即可完成,而且得到大大的成就感。

拔草首先會注意到地上許多的狗屎。因為我的工作是拔草,不是拔草兼撿狗屎,所以適當的閃避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professional的態度,相信大家都理解。 基於我的知識背景,小小的擔心會不會有貓狗蛔蟲卵在狗屎裡。 這讓我的動作更加輕盈,反應更加靈敏。

不到十分鐘我開始覺得太陽好大,穿著長袖襯衫西裝褲和皮鞋令我的體溫飆升,全身火熱,但是還拔不到四分之一的面積。 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怕別人好奇的眼光,也不怕給同事看到,但我開始在想我這是在做什麼? 有沒有神學上的意義?

汗珠一粒一粒滴下來,因我低著頭,好多滾進我的眼鏡凹透鏡的窩裡,我的視野跟著迷濛了起來。 我甚至想到個故事,某人明天應該來除草,不來會被扣錢,但是有事情不能來,結果期限過去來此一看,雜草竟然消失無蹤---

這對他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使他不用工作,可以拿到一小時比如說,嗯,五百元(我將勞動市場的工價沽得太高,偏離現實,我知道)。 但是對我而言,恐怕更是一個比奇蹟更奇的神蹟了。 很簡單,我一天只做這項工作,我的所得卻是二十三十倍而有餘。 本來我應該去急救病人,所幸沒有這不幸的事給我做,我心甘情願的來拔這個草,而且有錢領,更重要的是說不定幫助了明天該除草的人,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拔了一半我就累了,為了要寫這篇post和照片才終於全部完成。 我累得直不起身,兩腿發抖,整個人像是從水裡剛走出來。 手指被草汁染成黃綠色,多處的割傷,還讓我不敢聞,沾到許多狗屎的手,紀念這一次收穫豐厚的打工經驗。

請比較上下兩張照片,你能找出有什麼不同嗎?

星期日, 7月 16, 2006

最輕鬆的工作

我發現,我是一個適合做小事的人,我很能將小事做到成功。 這個現象,是我最近按電梯發現的。

又來了,又是電梯,請回顧歡迎搭乘電梯

是的,自從我勉強自己按電梯之後,已經將電梯按得越來越好。 不會夾到人,會指揮大家進來一點,會招呼看起來不會搭電梯的老人家,會手扶著門或按著開門鍵,不讓人有被夾的恐懼感。

這事情真小,可是我做得真好,現在完全不勉強。 好多人跟我說謝謝,特別是我穿著主治醫師的白色長袍,我感覺即使很多人不說出口,他們的表情也是很驚訝,很不習慣。 但願他們還喜歡我為他們提供的服務。

我心裡很渴望,要是有任何一個人問我為什麼這麼做多好。 我就可以說,他們不知道其實我是這家醫院請來專門負責按電梯的。我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將操控電梯這件事做好,使得每個到醫院搭乘電梯的人,感受到醫院表現出來的溫馨善意,使他們能夠安全、迅速、快捷抵達他們要去的樓層。

我的主要工作雖然只是按電梯,醫院仍然付我八倍甚至十倍於其他人的薪水,這一點讓我感到有點尷尬,因為我並未穿著類似 SOGO小姐的制服,帶著帽子和蕾絲手套,逐層招呼顧客。 而且只有在我必須搭乘電梯的時候才為別人服務,我不必上班時間都待在電梯裡面。

所以考慮到工作內容和我的薪水,我發現我這份工作真是太輕鬆了。 而且我每天只要順便看看門診的病人,和他們聊聊天,偶而開開刀也免得按電梯的工作單調。 這樣子的工作哪裡找? 我因此更加兢兢業業顧好我的電梯和裡面同梯的人,以免辜負了醫院對我的知遇之恩。

以前大學六七年級去耳鼻喉科,眼科,麻醉科,放射科的時候,把臨床的工作做得很好,深受長官喜愛,承諾要讓我去。 可是我年少時只想做大事,挑重擔,所以選骨科,還鑽研脊椎外科。 現在知道這個科,其實任何科都是一樣,有太多搞不下來的東西,非人力所能及。

如果我還是抱著做大事的心態,去開刀和看門診,不會有足夠的正向回饋,因為有太多病治不好,大事多不能成功。 即使我當了教授,做了主任,也是跨不過那座山。 但是生活中總有些小事,值得我們徹頭徹尾去做到成功。

所以,轉變心態,沈重的工作也可以找到樂趣。 同意嗎?

星期日, 4月 02, 2006

What kind of English is this?


圖片(26).jpg
Originally uploaded by hbrk55.
Be careful, Ram. Who is Ram?



I know him. He is always very careful. Actually he is so careful that he becomes a model to teach us safety tips.


星期一, 2月 27, 2006

歡迎搭乘電梯

這篇其實是之前的 我等你同我說話,命運! 的註解。 如果不寫下來,恐怕自己會忘記。

我的骨科訓練,在台北一家大醫院,骨科在十八樓。 樓層高,搭乘電梯自不可免。 搭了五六年的十八樓電梯,夠摩登,夠現代,夠都會了。

每次進電梯,就看到人性。 有些人進去,按了樓層,立刻躲到最裡面去。 有些人反倒守在按鍵前,等每個人都進來,才按下關門鍵。 每一層樓開了門,他又將門按上,直到他的樓層到了為止。

如果做選擇,希望不需要幫別人按電梯。

但是真的做選擇,我不喜歡進電梯就躲進角落的人。 寧願痛苦的抉擇,站在 Panel 前面心不甘情不願的按關門鍵,以免我自己成為一個進電梯就逃避為公眾服務的人。

面無表情,心裡總覺出自勉強。 明明不喜歡勉強的感覺, 我偏又要勉強我自己去接受!

所以我跟自己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聰明才智越大者,要為越多人服務。 若我沒有這樣的信念,讓我在勉強和更勉強之中選擇更勉強,恐怕我的日子會過得非常勉強。

我去美國的時候才妙呢,醫院裡大家進電梯,只按樓層,不按關門。 這竟然也是一個解決方案,畢竟不會因此有人因而被門夾到。 美國人的文化,使病人或家屬的安全獲得更多的保障了。

他們不是冷漠對不對? 因為在百貨公司,購物商場,先進門的人還會幫後頭的人扶著門。 一點都看不出有刻意做作的成份。

回國之後想要效法在國外的方式,不去碰關門鍵。 有一回和專科護理師兩人在電梯裡,不去關門,場面立刻有些尷尬。 我說其實不按,多花不了幾秒鐘。 她說,可是我們搭到十樓就差很多了秒啊。 呵呵,怎地人家用膝蓋想得比我更高明?

按電梯的習慣恢復了,那麼開門扶著呢? 還是改不了,我一定會看著後面來的人,別人是否不自在,I can't help it!

所以了,我說:

生活中有些事情,不情願做。
仍去做了,但求成為習慣。

願這習慣成為我的性格,
願這性格成就我的命運。

不想做的事情,硬要勉強自己去做,養成習慣,變成性格,因為我相信這樣子我的心才安定,或者說,相對安定。 這樣的性格,給我平安的感覺。

同樣的,生活中,有人,有錢,有東西,要得到真是輕而易舉。 然而得到了之後的後果難以想像,無法承擔。 不去拿,不去要,不去碰,也許我的壞習慣就改過來了(啊!真難!)。 久而久之,不好的性格也去掉了些。

然而,這能成就命運嗎? 我就算克復己身,命運的大河仍然橫亙在眼前,波浪滔滔不絕。 它對待我的方式,與我的功德無關,更不顧我的修養。 它當然不會跟我說話的,踏下去之前,我找到了我的確據嗎? 願用一生來驗證這個答案。

星期日, 1月 01, 2006

新年快樂

最近得到一個,怎麼說,指派,醫院要我去受個訓,再拿個專個醫師證書,好讓醫院某科的教學訓練資格可以延續。

日子過得好好的,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在軌道上,何必多此一舉呢?

生命變動不居,至少在我這裡是如此。 不是那種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天天做同一種事情的人,雖然我越來越認同那種工作型態的偉大。

情願照著你的旨意,成就在我的身上。